
近年来,云和县司法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信访工作指示精神,立足群众需求,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积极探索司法实践,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围绕打造“全国最平安县”目标,全省首创“律师代访代办制”、打造“流程化”管理模式、创新“三前”调解法、建“宪法法治文化园”等措施。云和社会稳定、成绩斐然,2017年,平安考核全省总分第一的成绩夺得平安金鼎;2018年,又作为唯一的县级单位在全省建设平安浙江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并成功创建全省唯一的信访工作“三无”县。
全省首创“律师代访代办制”,群众信访“最多跑一次” 云和司法局建立律师代访代办制度,将律师值班、律师调解、法律顾问、法律援助等机制与信访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相结合,以律师“跑”代信访人“跑”,做好“三个一”,助推信访领域实现“最多跑一次”。
打造一个信访“代理室”平台。在县信访局挂牌成立律师信访接待室,在全县10个乡镇街道成立联调中心,在信访矛盾多发村设立人民调解参与信访矛盾化解调委会,成功建立“1+10+N”实体平台模式,真正实现“接访在县里”,确保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避免群众多头跑、越级跑、反复跑。
建设一支信访“代理人”队伍。依循“信访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的理念,积极发挥律师队伍亲民、专业的优势。压实接待责任,坚持调解为先,对调解无果的,涉及法律层面的案件,积极引导信访人通过法律途径去解决,以法律援助途径委托律师代理信访案件;对不可诉的历史、政策遗留问题,从公平公正的立场出发代替信访人去有关单位信访。
建立一套机制,跑好信访“代理路”。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严格遵循“自主自愿、合法合规、实事求是、全面无偿”原则,由县信访局商请法律援助中心实现律师代访代办,律师将结果以案卷结案形式反馈法律援助中心,再由中心将结果告知信访局。调解成功的,签订调解协议和息访承诺书,并可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调解不成功的,在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前提下,引导信访人走法律途径,继续为信访人提供法律援助,以最大化的法律服务挺在前面,真正实现“从源头上减少诉讼、信访增量”,目前已成功创建全省唯一的信访工作“三无”县。
打造“流程化”管理模式,化解纠纷“最多跑一次”
云和司法局以群众满意度为抓手,依托云和平安“和”中心基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平台,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多方联动的工作思路,绘就流程图,编织调解网,打造一套优质高效的“流程化”管理模式,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次”。
横向到边,畅通“四位一体”化解渠道。在云和平安“和”中心一楼大厅“一窗服务区”设置矛盾纠纷化解、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社会心理服务4个受理窗口,实现矛盾纠纷化解“一窗式”受理。群众遇到纠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在四种渠道中进行自主切换,快速找到最佳解决问题途径。
纵向到底,延伸“三分机制”化解触角。县司法局建立矛盾纠纷化解“分级分流分层”机制,为群众集中提供咨询、调解、执行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坚持以基层化解、源头治理为原则,由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人民调解组织优先受理各类纠纷,矛盾纠纷化解窗口结合纠纷类型及所涉行业统一协调及分流,并按照人民调解优先,行业调解、行政调解补充,司法调解保障,法院诉讼断后等层次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多方联动,构建“无缝衔接”化解链条。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实现矛盾纠纷“一次性”解决。吸纳法院、检察院、信访局等7个部门力量,汇集交通事故、医疗纠纷、信访调解等5个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设立老李帮忙团调解室、刘彬调解室等品牌调解工作室,组建由金牌调解员、律师、心理咨询师等为主体的25人调解专家库,形成各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专业调解队伍开展工作的新型“大调解”工作格局,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云和升级版。
“三前”调解法,调出一方平安 为营造和谐社会环境,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云和县司法局推出了“三前”调解法,即“排查走在矛盾发生前、化解走在矛盾激化前、处置走在矛盾冲突前”,通过将矛盾排查与平安建设“六大活动”、网格管理、党建工作以及“三治融合”等相结合,实现矛盾源头控制、源头治理,即排查走在矛盾发生前。譬如一起意外死亡事故中的两名死者家属聚集到相关公司索要赔偿,由于赔偿金额存在较大差距,矛盾一触即发。云和县阳光人民调解委员会接到调解任务后,选出家属代表及工程施工方代表进行合情、合理、合法的协商。最终,经过25个小时不分昼夜的连续调解,这起纠纷圆满化解。

云和县阳光人民调解委员会下设交通事故纠纷调解室、医疗纠纷调解室、玩具行业纠纷调解室等21个专业性调解机构,不同性质的矛盾纠纷都能得到专业化的调解。调委会还创新推行“庭式调解法”,以开庭形式对民间纠纷进行调解,让调解调解结果更加权威,不仅缩短了调解时间,还提高了调解成功率,得到当地百姓称赞。
建“法治文化园”,打造省级法治教育基地 为营造普法氛围,云和司法局专门建立宪法法治文化园。云和县凤凰山宪法法治文化园位于云和县城北麓,公园总占地面积约2公顷,公园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游人如织,是当地群众休闲、学习、健身的重要场所,是浙江省省级法治教育基地。

宪法法治文化园以景色宜人的凤凰山为载体,通过尊宪篇、崇法篇、尚德篇、警心篇、公正篇、典故篇、法治篇等七个板块演绎,以浮雕墙、景观小品、主题雕塑、艺术场景多形式的设计手法,将宪法法治精神、法治文化元素、传统法律典故等内容与公园山水景色充分融入,寓教于游,寓教于景,让游人在休闲娱乐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法治教育。

步入凤凰山宪法法治文化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中国重要论述的艺术浮雕,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思想。沿公园游步道进入“宪之赋”权利小道,将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以艺术灯柱形式依次展现,在“公民义务”小品雕塑群,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遵纪守法、服役参军、依法纳税等宪法义务融入雕塑小品之中;进入“宪之路”,将我国建国以来四部宪法、现行宪法五次宪法修正案的内容通过艺术墙的形式进行展示;在“宪之知”尊宪廊,将宪法的地位、作用、意义等宪法基本知识以雕塑艺术形式表达。

沿公园游步道拾阶而上,是以“尊宪崇法凤起祥云,法治天下政通人和”为领引的法治主题雕塑群,“尊学守用”培植当代公民法治信仰,“德法并济”彰显传统法治文化精髓;“法治典故”展示中华法治历史上的厚重底蕴;“法治谜语”以积木城堡的形式设置,融入云和木制玩具产业特色,将法治知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

凤凰山宪法法治文化园以主题清晰、内容精准、艺术多样、人文温馨的园区特色,增强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提高法治文化传播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为提高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发挥积极作用。
(综合/浙江法制报、云和县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