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官方APP
小程序
中国丽水网欢迎您!
景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景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
丽水正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丽水正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上海英雄金笔动态专题
云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云和医院动态专题
丽水邮储银行动态专题
丽水匠医合一口腔门诊部

今日关注 政务风采 魅力乡镇 新农村 风景旅游 宾馆美食 乐在农家 电子书   经济商务 绿谷特产 金融保险 房产装潢 汽车频道 绿谷品牌 工业制造 瓯江缘 教育培训 医疗养生 人物丽水 处州文艺 丽水微视 丽水荣耀 求职招聘 生活百科
同城商讯
莲都 龙泉 青田 缙云 遂昌 松阳 云和 庆元 景宁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关注 > 详细信息今日关注

“云和师傅”万里行,让共富产业“一茬接着一茬长”
征稿热线:0578-2555 111 2555 222秀山丽水网 2024-08-30

“近几年菇农们的收入一直呈上升趋势,种植规模也从开始的120万棒,提高到150万棒,今年更是达到了190万棒。”介绍起食用菌产业园的生产情况,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的镇长康学东仿佛有说不完的话,最让他欣喜的,还是采购商们对香菇品质的认可,从原来需要“云和师傅”手把手指导,到如今能够独立完成生产全流程,菇农们不但掌握了基本生产技能,还稳住了技术,真正让食用菌产业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扎了根”。

之所以如此看重技术,还是因为巴林左旗曾吃过“不懂技术的苦”。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巴林左旗一直是赤峰市的脱贫重点。2016年,地方政府出资建设上京食用菌脱贫产业园,吸纳旗内9个乡镇的175户贫困户入住园区,组团发掘增收新出路。初次上手食用菌产业,产业园却因为缺乏技术指导,接连出现产量不佳、产品销售难等一系列问题,眼看着辛苦照料半年的菌棒或是歉收,或是滞销,刚刚入行的菇农们一度有些泄气。

“这边每个县城间都有接近一百公里的路程,六千多平方公里的县里只有二十几万人口,香菇产量大了,销售绝对成问题。”康学东介绍。直到2016年,巴林左旗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赵紫军偶然在央视四套的《走遍中国》栏目中,了解到了“云和师傅走天下”的故事,第一次认识了“云和师傅”石余凤。

作为浙江省唯一一个以人称命名的劳务品牌,早在2015年,“云和师傅”协会党总支就曾发起过“百师扶贫千家”的倡议,有着以技术助农增收的优良传统。2018年,两次到访巴林左旗的石余凤被当地干部的真诚与贫困户们的质朴打动,决心离家2000多公里,正式入住上京食用菌脱贫产业园。

这一住,就是整整三年时间。

发展产业,技术是第一位。由于南北气候差异,南方需要冬天种植的食用菌,到了草原则要在夏天种植,来到产业园后,石余凤一边抓紧调整种植技术,一边面对面为菇农教授种植技术。恢复生产的第一年,企业自负盈亏,聘用园区菇农参与生产各个流程,亲身体验制棒、制菌、倒棒等十几个环节,先后举办5期百人大型培训、8次现场培训,在半年内培育出了两支50人的专业技术队伍。“以前这边的产业园都是聘用外地工人工作的,菇农学不到技术,对于种植一知半解,离不开人指导,我就想,一定要让他们学会,自己掌握技术。”石余凤说。

换作过去,菇农们在镇上种植玉米,一亩地除去租金、种子、化肥等花销,也就挣个四五百块钱,哪怕依靠上半机械化作业种上30多亩地,一年到头也就两万多块钱的收入。进入产业园后,菇农们有的一次性管理四五个大棚,有的在农闲时帮忙剪菇腿、摘菇,收入相比过往能翻上好几倍。

“我们家五口人算一户,政府给我们配了一个大棚,我们又另外租了四个,一共五个大棚,采摘四茬就能回本,这一批能收六、七茬菇,一个菌棒的毛收入大概在8块钱,一年下来,一个大棚好一点能挣到三万,差一些也有两万五左右,今年棚棚都没闲着,都装着菌袋。”菇农王淑静说。

三年的发展建设中,“云和师傅”与当地部门不仅落实了技术培训,还在当地携手摸索出了一套“党支部+企业+菇农”的经营模式,由党支部负责走访园区农户、协调生产、协助企业对接菇农,企业负责制棒、田间管理与技术支持,发挥联农带农作用,为菇农解决销路问题,而菇农们则组建起合作社,推动食用菌的规模化生产,不断激发产业集聚效应。2021年,石余凤离开巴林左旗,但菇农们留下了技术,当地留下了产业,林东镇继续沿用原有的经营模式,重新聘请企业补上链条,菇农们的日子一年胜过一年,年年都有好收成,年年都是好年景。

巴林左旗的故事并非个例。近年来,云和积极响应省委“三支队伍”建设工作部署,持续深化队伍培育、党建联建与共富工坊建设,先后落地完善“云和师傅”技能培训学校、“云和师傅”人才库、异地综合开发创业联络站等一系列平台,不断从民间挖掘、培育企业家队伍与高素养劳动者队伍。截至当前,云和已培育“云和师傅”814名,后备“云和师傅”1000多名,涉及食用菌、茶叶、商贸、农家乐(民宿)等九大产业。


有技术很了不起,能让技术扎根四海、助力共富则更加难能可贵。发展至今,“云和师傅”的足迹遍布全国31个省份、300多个市县、3788个乡镇,既做创业者,也当脱贫攻坚带头人,累计带动100多万名中西部农民实现增收。不少“云和师傅”不仅带去了产业,更是通过技术指导,让产业在当地完成延续,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的产业脱贫新模式。

现如今,无数与石余凤一样的“云和师傅”仍在助力异地开发的路上,新疆、苏州、云南……“云和师傅”以百姓呼声为导向,带去产业、留下产业,不断擦亮品牌“金名片”,为“三支队伍”再育后辈新丁,让幸福生活遍地开花。


浏览量:0.4万